盡管我國政府采購法規中規定,國家和地方政府投資的重點工程中,國產設備的采購應該占一定比例,但在實際操作中,國貨歧視的現象卻屢有發生,很多本土民營企業生產的質優價廉的產品,在招投標中屢屢敗北,這種“歧視”已經成為自主創新市場化道路上的一道難以突破的瓶頸,壓制了民族工業的成長空間。
去年年初,國家九部委聯合發文指出,政府投資項目屬于政府采購的,除需要采購的工程、貨物或者服務在中國境內無法獲取或者無法以合理的商業條件獲取等法定情形外,應當采購本國產品。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4萬億拉動內需政策實施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歧視國貨的現象時有發生。
這種“輕視國貨”、“歧視國貨”是如何發生的?為何屢禁不止?會有哪些危害?“如何完善相關采購和招投標制度,讓本土品牌突破“玻璃門”?今日起,本報推出“破解國貨歧視困局”系列報道,歡迎讀者參與。
優先購買國貨是國際通行標準
在政府采購中,優先購買本國貨是國際通行的標準,美國等發達國家在這方面有完善的法律。
美國:美國1933年出臺的《購買美國產品法》就國貨認定規定了兩種標準:境內生產,或貨物原料在美國開采、生產、制造成本超過所有原料成本的50%。并規定,凡用美國聯邦基金購買的,或購買供政府使用或建設公共工程使用的商品,均應為美國產品。
歐盟:采購金額在500萬歐元以上的工程,20萬歐元以上的貨物和服務,必須在歐盟范圍內采購;政府采購過程中如果要采購外國產品,也會提出相應的貿易補償條款,避免對國內產業的沖擊。
澳大利亞:對環境產品采購更嚴格,以國家安全、保護環境為由,禁止或限制外國供應商進入本國政府采購市場。
政府公車采購 自主品牌遇冷
合資品牌汽車唱“獨角戲”
唐柳楊
“我們還是持謹慎樂觀的態度,關鍵還是各級政府官員自身觀念的轉變。”得知新的公務用車配備標準將出臺,自主品牌汽車購買比例不得低于50%后,安徽省一家自主品牌汽車公司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過去屢屢碰壁的公務車采購經驗,讓他們對這項標準沒有抱以太多期望。
事實上,從自主品牌乘用車公司誕生起,奇瑞、吉利、江淮、比亞迪均不懈地往公務車市場發展,但公務車的采購規定,卻似專為“合資品牌量身打造”的一樣,使得自主品牌進軍公務車的大門一直未能真正打開。
自主品牌“敗北”
“我們經常遭受政府部門的歧視性待遇,很多時候,我們已經和政府的有關部門簽了采購協議,但經常出現中標也不履行情況。”一家公司負責人表示。
上月,該公司中標某省公務車采購,并和省政府采購中心簽訂了公務車采購協議。但具體需要買車的廳、局,卻紛紛把資金投往雅閣、凱美瑞等合資品牌的車型。導致這個協議變成了中標卻未能履行的協議。
“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中國的政府采購汽車政策是根據合資企業品牌和價格為基礎制定的。”某汽車公司負責人說。
按照1994年實施的《關于黨政機關汽車配備和使用管理的規定》,部長級干部配備排氣量3.0L(含3.0L)以下、價格45萬元以內的轎車;副部長級干部使用排氣量3.0L(含3.0L)以下、價格35萬元以內的轎車;一般公務用車配備排氣量2.0L(含2.0L)以下、價格25萬元以內的轎車(客車、越野車等除外)。
在自主品牌汽車公司眼中,這樣的標準幾乎是為合資公司量身打造的,自主品牌轎車鮮有吻合該標準的車型。目前國內自主品牌2.0L轎車多為10萬元左右,自主品牌企業推出了2.0L以上的轎車并不多。
公開數據顯示,2009年1~11月全國公務車上牌量為615426輛,政府采購奇瑞的汽車數量為14012輛,占全國2.3%。2008年,奇瑞汽車僅獲得1.9%的份額。吉利、比亞迪獲得的政府采購份額更低。
2009年6月,奔馳、寶馬等高檔的合資品牌汽車進入公務車采購清單,更是加劇了自主品牌車企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感受。
“政府采購對國外品牌的傾向性表現在很多方面,像奇瑞、吉利等汽車自主品牌遠銷國外,雖然入圍政府采購的綠色清單,但采購量少。政府采購比較傾向于豪華品牌、大排量。”上述負責人表示,部分政府官員強調面子,對自主品牌持懷疑、否定態度,甚至覺得乘坐自主品牌轎車“有損形象”。
艱難拓展
上周五,從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上傳出消息,從2009年開始,各級政府和公共機構配備、更新公務用車,自主品牌汽車所占比例不得低于50%。
為落實該要求,財政部正在會同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中紀委等部門研究起草《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配備更新管理辦法》,研究確定自主品牌汽車標準,以控制公務用車采購的檔次、價格,并扶持自主品牌汽車發展。
不過該項政策并未得到自主品牌汽車公司的歡呼。“我們還是持謹慎樂觀的態度,部分官員并沒有轉變對自主品牌的看法和態度。”國內另一家自主品牌汽車公司銷售部負責人對本報表示,“雖然中央政府在宏觀方面給予引導,但是地方政府未能落實到行動上,對自主品牌持懷疑甚至否定態度,更談不上支持自主品牌的發展。”
2009年6月,中央國家機關政府采購中心公布的“2009~2010年中央國家機關汽車協議供貨汽車廠商名單”中,共有38家汽車公司。其中自主品牌車企21家,車型達到60多款,包括上汽榮威、一汽奔騰、奇瑞東方之子等。合資品牌為55款。但多家自主品牌汽車公司稱,該名單并未增加其公務車銷量。
“我們這么拼命做公務車,是因為公務車對普通購買者的帶頭作用。”一家自主品牌公司高管稱,奧迪之所以在中國銷量遠超奔馳和寶馬,即是因為奧迪作為“官車”形象,對普通購買者的影響力。
此外,有數據顯示,2006年~2008年,政府采購公務車每年的金額約為800億元。占總采購規模的14%~20%。2006年,中國大約有350萬輛公務車,這些車每年的養護費用約為3000億元人民幣。售前與售后高額的利潤,再加上“官車”的美名,使得各大汽車公司紛紛涌向這一領域。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