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建設雄安新區,“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建設優質公共設施,創建城市管理新樣板”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七個方面重點任務之一。
堅持以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引領,準確把握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總體要求,河北省提出,要著眼于增強人口和要素的吸引力,下大力提高新區公共服務水平,抓好公共服務資源的對接合作,抓好公共服務政策的研究謀劃,抓好公共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
讓新區成為吸引人才和產業聚集的巨大“磁石”
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副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這樣預測:目前,雄安新區的三個縣加起來大概有130萬人口,如果未來新區承接非首都功能的轉移,加上創新創業的進來,將來可能發展到兩三百萬人口。
人口的持續流入是城市發展的關鍵動能。發展需要人,而人才需要產業、醫療教育服務等配套,二者相輔相成,才能真正讓人心安,方能成就千年大計。
“過去一些新區一直搞得不像城市,過于重視工業發展,公共服務業并沒有跟上。”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綜合交通規劃院院長張國華表示,新區要注重公共服務業的發展,尤其是提升以教育和醫療為主導的公共服務水平、服務效率以及服務體系。
優質的城市服務功能、舒適的人居和創業環境,是增強人口和要素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在近日召開的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上,與會者提出,雄安新區應當著眼在公共服務水平上與北京接軌,超前謀劃、及早動手,搞好頂層設計,推出創新性、突破性舉措,為承接北京轉移人口、吸引高素質人才、增進人民福祉奠定堅實基礎。
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是雄安新區營造高效優質的市場營商環境的重要方面。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上,大家認為,新區應盡快對標北京,在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加強與北京的對接合作,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實現與北京同城化待遇,特別是高起點規劃建設公共基礎設施,增強新區的吸引力和承載力。
“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北京的優質資源不能忽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表示,北京集中了大量非首都功能,是造成大城市病的一個重要原因。但這些功能及其所具有的資源卻是非常寶貴的,比如優質的教育資源、優質的醫療資源、重要的科研資源、高端生產性服務業以及企業總部資源等,這些資源對于改善一個區域的營商環境、增加對投資和人才的吸引力等,都十分重要。他認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把解決北京大城市病與促進河北發展相結合。通過疏解,不僅要解決北京的非首都功能過多的問題,也要對改善河北投資環境和增強吸引力發揮重要作用。
“雄安新區要加快高水平的教育、醫療、衛生、環保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步伐。一方面,通過‘外引’的方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天津地區的學校、醫院和衛生部門的搬遷落地,另一方面,通過新建一批高水平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逐步培育和成長一批能夠服務于新區的機構和部門。”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長安表示,雄安新區的教育、醫療、養老配套指標應該全都高于周邊地區,甚至在許多地方將會與京津看齊乃至有所超越。只有這些公共服務設施日漸完善,雄安新區才能成為吸引人才和產業聚集的巨大“磁石”。
補齊環京津周邊地區公共服務水平的短板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對于雄安新區建設來說,公路、鐵路、機場、通訊、水電煤氣等公共設施的建設就是整個新區的“糧草”。只有建立在一個更為完善的公共設施基礎上,新區的功能才能更好地發揮出來,也才能有更大的吸引力聚集各路資源,為盡快建成這一“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宏偉工程奠定堅實基礎。
縱觀國內外新區建設的經驗,先期建設和完善公共設施是必備的前期工程。專家表示,考慮到目前雄縣、容城、安新三縣開發的程度相對較低,要順利承載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任,以及“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建設要求,必須在新區規劃建設之初,就將公共設施建設考慮在內,以民生為本,補齊環京津周邊地區公共服務水平的短板。
“雄安新區規劃要重視公共服務發展,發揮新區為河北省公共服務‘補短板’的作用。培育優質的公共服務功能,建設一流水平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體系。”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認為,新區規劃要充分體現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的理念。在區域層面要加強與北京、天津、石家莊、保定的協同發展,發揮各自的區域作用。在地區層面要加強與雄縣、安新、容城三地的協同發展,在城市布局、交通、服務、基礎設施上高度協同融合,使雄安新區真正成為引領區域發展的新的增長極,踐行新型城鎮化的示范區。
目前,雄安新區“三通一平”或者“七通一平”的建設任務艱巨。在新區建設之初,規劃區域內的土地在通過一級開發后,需要盡快使其達到具備給水、排水、通電、通路、通訊、通暖氣、通天然氣或煤氣、場地平整的條件,這樣才能使二級開發商可以進場后迅速開發建設。李長安認為,雄安新區的建設周期長,資金需求量大,僅靠原有的建設模式無法解決。可以探索多種建設方式,包括通過PPP方式引入社會資本、鼓勵外資進入等,盡快實現此類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的建設目標,為新區真正進入建設開發模式奠定基礎。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將為新區推進公共設施建設提供制度保障。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將探索新區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長期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新區建設。“根據新區建設需要,研究提出相關具體支持政策。同時,在專項規劃實施、重大項目布局和資金安排上,對新區相關交通、生態、水利、能源、公共服務等重大項目給予支持。”(記者 李 巍)